鄧小平:革命人生(Deng Xiaoping: A Revolutionary Life)~推薦!
作者:亞歷山大‧潘佐夫,梁思文 ISBN:9789570847796
|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
作者簡介
亞歷山大‧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
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市首都大學(Capital University)歷史學教授、愛德華與瑪麗‧凱薩琳‧吉賀德人文學講座(Edward and Mary Catherine Gerhold Chair in the Humanities)教授。潘佐夫生於莫斯科,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亞非學院(Moscow State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獲俄羅斯科學院(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頒授博士學位。出版多項著作,包括《毛澤東:真實的故事》、《布爾什維克與中國革命,1919-1927》(The Bolsheviks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9-1927)。
梁思文(Steven I. Levine)
美國蒙大拿大學(University of Montana)莫林‧曼斯菲爾德及邁克‧曼斯菲爾德中心高級研究員,哈佛大學博士。梁思文專攻現代中國政治及外交政策、美國─東亞關係,曾出版多本著作,其中包括《毛澤東:真實的故事》、與韓德 (Micheal H.Hunt)合著的《弧形帝國:美國在亞洲的戰爭,從菲律賓到越南》(Arc of Empire: America's Wars in Asia from the Philippines to Vietnam)。
譯者簡介
吳潤璿
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法文系、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譯有《空中堡壘:盟軍轟炸機》、《鷹擊長空:盟軍戰鬥機》、《被隱藏的中國:從新疆、西藏、雲南到滿洲的奇異旅程》、《帝國落日:大日本帝國的衰亡1936-1945》、《盲眼律師:在黑暗中國尋找光明的維權鬥士》等書。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
迄今最中立、最權威的鄧小平傳記
唯一使用蘇聯解密檔案及獨家訪談資料,完整解讀鄧小平的一生
要了解現在的中國,就要了解改變中國的鄧小平
他經歷整風、反右、文革的腥風血雨,在鬥爭算計中站上權力頂峰
他以改革開放的鑰匙,打開中國經濟發展門戶
他對六四事件的定奪,決斷了中國民主的命運
他對一國兩制的堅持,影響了今日的兩岸關係
本書特色
‧第一本完整記述鄧小平自出生至死亡的傳記,揭露鄧小平成為中共領導人之前的人生經歷。較傅高義的《鄧小平改變中國》更為完整全面,從鄧小平的童年及學生時代一直到後天安門事件時期。
‧唯一使用蘇聯解密檔案、鄧小平家庭成員資料、多達3300名多中共領導人,的文獻史料,以及所有中文、俄文、英文與法文資料,獨家解讀鄧小平的一生的傳記。
‧作者親訪許多認識鄧小平、與鄧小平共事或是受到鄧小平政策與作為影響之人,包括中國異議份子領袖魏京生、早期共產黨員李立三的遺族、林彪的女兒等人。更走訪鄧小平的出生地四川及歷來所到之處,取得許多獨家資料。
自青年時期即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鄧小平,於1930年代成為毛澤東的重要副手,更在毛澤東去世後兩年成為中共的最高領導人。他捨棄毛澤東的社會主義經濟,力排眾議實行改革開放,自此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也改變了全世界。三十年後,他決定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及第一大製造國。同時,他對六四天安門事件的處置確立了中國打壓民主運動並維持高壓統治的方針,而他對「一國兩制」的堅持決定了香港回歸後的命運及大陸對待兩岸關係的方向。1997年2月鄧小平過世後,他為中國指出的道路,至今仍是中共統御中國的最高原則。
亞歷山大‧潘佐夫及梁思文的《鄧小平:革命人生》,是第一本完整記述鄧小平整個人生的傳記,而非僅僅聚焦於他晚年執政時期。作者首度利用中國共產黨、蘇聯共產黨和國際共產運動的早期秘密檔案,包含了莫斯科「俄羅斯國家社會與政治史檔案館」先前大量未解密的鄧小平相關資料以及多達3300名中共領導人的文獻資料,同時訪談許多曾與鄧小平共事、往來及受其影響的人物。本書帶領讀者從1920年代鄧小平在巴黎留學、加入中共,乃至他歷經各種大小鬥爭爬至權力高峰,於文革期間失勢,最後成為中國最高的領導人,藉由獨家剖析鄧小平的一生的波瀾起伏以及他的內心世界,重新評價他的功過,深入認識這位直至今日對中國仍具有巨大影響力的一代人物。
全球媒體一致讚譽
潘佐夫及梁思文挖掘了俄國檔案寶庫,為此書增色不少……他們對鄧小平與毛澤東之間的關係之描述可說是前所未見的優秀。── 凱利‧布朗(Kerry Brown),倫敦大學國王學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這是至今最好的(鄧小平)傳記……這本書以清晰、直接的敘事引領讀者深入繁雜的馬克思主義及中國研究。書中穿插著簡潔生動的軼事,立場中立而堅定。── 麥可‧謝里登(Michael Sheridan),《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潘佐夫及梁思文使用之前密封的蘇聯檔案及大量廣泛的中文史料,寫下至今為止最完整全面的傳記……鄧小平改變中國,進而改變了世界。既然我們生活在他的遺產之中,這本傳記就是一本必讀的作品。── 依莎貝爾‧希爾頓(Isabel Hilton),《前瞻》(Prospect)
(撰寫此書是)辛苦但值得的努力……(作者)大量地使用在此之前未曾被利用的史料──曾被蘇聯視為高度機密的檔案……這本書提供了許多有趣的細節,尤其呈現鄧小平成為最高統治者的政治生涯。──《經濟學人》(Economist)
對我們了解鄧小平的重要性具有強而有力的貢獻。特別是潘佐夫令人深刻地接觸俄國解密檔案,對鄧小平早年的人生及革命事業,以及他整個人生經歷都有深入有用的洞見……這本傳記讓我們對鄧小平能有獨特的認識,而其文字是平易近人的。── 芮納‧米德(Rana Mitter),牛津大學現代中國史教授,《時報雜誌》(Times)
想要找一本具批判性、根據史料證據的傳記,就看潘佐夫及梁思文這一本。── 傑若米‧布朗(Jeremy Brown),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歷史系教授,《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這是迄今最中立也最詳實研究的(鄧小平)傳記,結合了生動的描述以及經過多年研究而得來的真知灼見。── 馮客(Frank Dikotter),香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此書提供)豐富的細節,讓我們能了解鄧小平如何成為中共領導人……潘佐夫和梁思文並未美化鄧小平:他經歷了多次中共歷史上血淋淋的事件,而且他位居事件核心,這些都記載於冊。除了挖掘龐大詳細的蘇聯檔案外,作者也使用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大量中文、俄文、英文資料與回憶錄,以期能還原每個細節及驗證每個推論。──《新左派評論》(New Left Review)
(這本書)呈現鄧小平的完整而確實的人生。── 強納森‧查特溫(Jonathan Chatwin),香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亞洲書籍評論》(Asian Review of Books)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
地圖
主要人物
緒論
第一部 布爾什維克派
第一章 生於龍年
第二章 從巴黎到莫斯科: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教訓
第三章 從西安到上海
第四章 廣西試驗
第二部 毛派
第五章 「五不怕」精神
第六章 太行山之師
第七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前線
第八章 西南區大老
第九章 北京競賽場
第十章 「批評個人崇拜 」與其後果
第十一章 「後起之秀」
第十二章 存在與意識
第十三章 「黃貓、黑貓」
第十四章 第二號走資派
第十五章 拘捕與下放
第三部 務實派
第十六章 「棉裡藏針」
第十七章 新試煉
第十八章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第十九章 基本原則
第二十章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第二十一章 一國兩制
第二十二章 改革與民主
第二十三章 天安門悲劇
第二十四章 元老告退
尾聲
附錄一:鄧小平年表
附錄二:鄧小平系譜
致謝
照片來源
註釋
參考書目
【Preface】序/前言/推薦/心得 |
緒論
一九八九年夏,全球的電視台傳送了中國首都北京有個形單影隻的年輕人手中提著購物袋,站在一排沿著長安大街要開往天安門廣場的坦克車前。他往左走了幾步,然後又向右跨了幾步,想擋住這些強大機器的去路,而他那些孤伶伶的袋子還在手上一無防備地晃著 。
六月五日,中國領導階層最高領導人鄧小平開始透過軍隊的協助要在首都「恢復秩序」之後,這些特寫鏡頭也隨之結束。這場四月中開始進行的學生與市民的示威活動要求真正的民主、公民權以及消滅貪腐,這威脅了官僚政治的絕對權力。這場自由運動不只咬住了北京,也緊抓住許多大城市。儘管已呼籲無數次要這些不受控制的年輕人返家,但他們並不想放棄他們的抗議行動。因此國家領導們必須在使用武力和提出讓步之間做出選擇。他們做出了選擇,以鮮血染紅了通往天安門的街道。
很可能這些年輕的造反者認為「柔克剛」,但是一九八九年六月,老子這個古老的概念證實並不可行。中國極權政權鎮壓了反對運動,並指控其為企圖進行反革命暴動。接著倖存者開始在中國各城市街頭上投擲砸碎 的玻璃瓶碎片,作為象徵性與絕望抗議的標記。鄧小平的名字「小平」正好轉換成「小瓶」。
然而,最後一次爆發的抗議活動非常短命。日子繼續過下去。遭到射殺或被坦克壓死的人都已經埋了起來。服完刑期之人也獲釋出獄。逃過一劫的造反學生重返校園,完成他們的高等學業並開始工作。經過二十六年之後,中國年輕人對於當時通往天安門廣場街頭以及在廣場本身所發生之事近乎一無所聞。無人膽敢公開討論這場大屠殺,這麼做是非常危險的。天安門事件是現代中國三個英文T字頭禁忌之一,另外兩個是臺灣(Taiwan)與西藏(Tibet)。
總之,有些人會說為何要重提不堪的過往?畢竟中國現在正跳躍發展,消費市場滿是各種商品。看起來這個廣袤國家的現代化是近在咫尺。大多數的中國人展望未來,而非回首過去。三十七年的經濟改革──同樣的這個鄧小平正是市場社會主義的設計師、創始者與帶領者──導向一個全世界開始談起「中國奇蹟」的局勢。
因此或許中國領導人鎮壓這些自由派是對的決定。畢竟,中國並非美國。又何嘗不是經過數千年專制的「天朝子民」顯然適應了領導階層的專制權力?
誠然,那些對專制統治或通曉或無知的辯護者引起了如此的爭論。然而,老子認為在中國是「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同時期的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於相同的理由,孔子也相信世上的四惡之一是「不教而殺謂之虐。」
要是鄧小平錯了呢?如果沒有鄧小平以本國年輕人的鮮血褻瀆首都的街道,中國是否已經攀到其經濟高峰?
儘管一直都都有人試圖做出快速的評斷,可是回答這些問題實非易事。畢竟,答案不是只存在於中國近期的歷史 中,還須連結我們對這個「中原帝國」(Middle Kingdom)走過二十世紀一路以來的瞭解──那是條艱困、曲折又戲劇性的道路,帶領著中國從一個西方世界的半殖民地到成為世界強權,從一個落後、古老的君主制到成為社會主義共和國。
當然答案也與對這名中國主要領導人鄧小平的評價連結一起。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他是如何上臺?在中國革命和建構社會主義過程中,他又扮演了何種角色?他那非比尋常的改革試圖把中國轉變成一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共生體,其源頭和要素又是從何而來? 為何他最終派出軍隊前去鎮壓抗議的青年學子 ?
那些認識鄧小平的人,包括全球主要政治人物在內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描述他,可是他們也都承認他那獨到的才能。這其中有赫魯雪夫(Nikita S. Khrushchev)、戈巴契夫(Mikhail S. Gorbachev)、福特(Gerald R. Ford)、卡特(Jimmy Carter)、雷根(Ronald Reagan)和老布希(George Bush)。即便是生性猜忌與多疑的毛澤東兩度把鄧小平趕出政治局,依然重視他,甚至在文化大革命鬧得最兇期間(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也不允許任何人摧毀他。
我們該如何具體描繪鄧小平?他是一名長壽的革命家,從上個世紀初一直活到世紀末。在無數的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事件中,他既是見證者,又是積極的參與者。他躋身 位列於毛主席統治下中國共產黨內最高階領導人,並從「偉大舵手」的所有接班人中勝出。或許重新思考鄧小平的基本信仰既漫長又曲折的道路,其中最引人入勝之處是他不僅自己從毛澤東社會經濟烏托邦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同時協助其人民看清這一切。可是,對於中國共產黨無可挑戰的獨裁統治形式的必要性,他依然深信不疑。當對民主的願景衝撞及此,鄧小平只看見混亂的鬼魅。他一意孤行,不願再往前進。總之,鄧小平並不信任他與同志們所宣稱統治的中國人民,他拒絕把國家的領導權交給整體社會。
鄧小平最終還是活在他的年代,只能完成他所能設想到的事業。他無法像蘇聯的戈巴契夫,無法徹底克服他自我的集權主義世界觀。鄧小平是中國社會主義的改革者,而非埋葬者。
此書是要破解鄧小平這樣錯綜複雜的人物。本書依據了中國共產黨、蘇聯共產黨和國際共產運動的早期 祕密檔案。檔案來源的核心包含了莫斯科「俄羅斯國家社會與政治史檔案館」(即「前蘇共中央委員會馬列主義研究所中央檔案局」)中先前大量未解密的鄧小平個人資料,以及鄧小平家庭成員的資料。除了俄羅斯檔案資料的新文件之外,也參考了多達三千三百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文件資料,諸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雲以及其他人。這是第一本使用了所有這些資料的鄧小平傳記。
能取得其他檔來源尤其要感謝中國、俄羅斯、美國和西歐歷史學者們的努力,他們的資料也同等重要並善加使用。這些包括了鄧小平與其他中國領導人演講、文章、信件的內容,中國共產黨高層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蘇聯共產黨的會議紀錄報告,美國政府和它國政府的官方檔,還有鄧小平與世界上其他最高領導人之間的對談紀錄。於公於私認識鄧小平之人:他的妻子們、兒女們、兄弟姊妹、同僚、秘書、警衛以及其他身邊的成員;他們不可勝數的回憶重要性不遑多讓。主要作者亞歷山大‧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親訪過許多認識鄧小平之人,與鄧小平共事之人或是受到鄧小平政策與作為影響之人。後者之中最為廣為人知的是「西單民主牆」運動(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的中國異議份子領袖魏京生。潘佐夫無數次走訪鄧小平出生地中國四川,以及其它在中國與歐洲與鄧小平一生有關連的地方期間,蒐集到許多獨特的資料。本書也幾乎用盡了現有的中文、俄文、英文與法文的二手資料。
本傳記是以前一本廣受好評《毛澤東:真實的故事》的相同筆調完成的客觀研究。對其所要描述的主人翁採用了相同平衡性的描述方式,既 不高舉鄧小平作為改革的典範,亦非僅僅視其為「北京屠夫」的其中一員。
鄧小平在中國現代史的重要性值得對他做出如此詳細與客觀的評價。本書並非是政治性的小刊物,而是以敘事風格來呈現多年潛心學術研究的成果,意味著對於大眾讀者而言是本平易近人、饒有趣味又引人入勝的書。本書試圖重建鄧小平、毛澤東以及他們所有的朋友、敵人所營造出的具體歷史局勢,我們一心嘗試要避免受到左派或右派的政治偏見影響。這是正確理解先人們的唯一方式,同時也是尊重歷史的唯一途徑。如果從自己的政治觀點出發撰寫歷史,就永遠無法成為客觀的歷史紀錄,反而是政治指控。如果客觀地書寫,我們是否會缺乏「道德規範」?完全不是如此,歷史是充滿生命力的。當我們翻閱歷史時,可以感受指尖上的生命力。我們無法找到完美的歷史人物。想想凱薩大帝(Julius Caesar)、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和拿破崙(Napoleon);反思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喀爾文(Jean Calvin)以及亨利八世(Henry VIII)的人生;思索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列寧(Vladimir Lenin)與蔣介石。以美國人的脈絡而言,這反映在有如蓄意殘害數百萬名美洲原住民的傑克遜(Andrew Jackson)總統;更不必提那些對美國奴役非裔美國人提出合理化說法的眾多傑出人士。他們全都是只有單一面相的狂熱份子或壓迫者嗎?幾乎不可能如此。他們都是具有爭議的人物。甚至是十分極端的希特勒(Adolf Hitler)和史達林(Josef Stalin)的一生,都應該做出客觀研究。當然這兩名獨裁者的作者們都深知這兩人該為發起史上最具毀滅性的戰爭負責,也不該遺忘希特勒在大屠殺(Holocaust)中所犯下的罪行。顯然唯有多面相去描繪這些人物──即便是其中最為可惡之人──方能協助我們破解複雜的歷史現實。是我們才需要真理,而非那些早已辭世的領導人。
我們一絲不苟的研究有助於呈現鄧小平這樣充滿許多矛盾的人。鄧小平和其他人一樣,有正反兩面的個性,有弱點也有強項。對於那些視鄧小平為一九五○年代初期反對毛澤東左派政策的「溫和派」的傳統觀點,我們看法相反;我們展現出直到一九七六年的前幾個月,儘管鄧小平在文革期間受到毛澤東的迫害,他一直都還是毛澤東真實的門徒,對「偉大舵手」忠心不二。從一九三○年代初期他們兩人首度開始合作起,鄧小平就傾心支持毛澤東。他熱烈地支持毛澤東一九五○年至五三年之間的土地改革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史達林化、經濟的社會主義化以及「大躍進」。直到一九六一年五月底,鄧小平才真正開始對於左派政策提出部份的批評;可是直到毛澤東在一九七六年過世前不久,他才展現出反抗之心。
鄧小平和毛澤東一樣都是多面相的個體,無法以黑白二色加以描繪。在鄧小平正面功業中包括削減了中國百分之五十的貧窮人口。他也將中國帶往與國際體系進一步大整合的道路之上,並該對中國現在的樣貌負起責任。可是鄧小平絕非一名自由派,他到臨死之前甚至變得和毛澤東一樣,多疑且無法忍受異己。雖然到了一九七○年代末,他開始透過「實事求是」的口號來拆毀毛派烏托邦;到了一九八○年代末,他已經開始認為自己是真理的最終源頭。就是此種質變不僅造成鄧小平與部份身旁親近人士之間的衝突,也發生在他與相信鄧小平早期自由派計畫的中國社會中部份重要人士之間。
我們展現出鄧小平終其一生職涯在國共革命年代、土地改革、為社會主義鬥爭以及文革期間,不僅是名虔誠的共產黨黨員,同時也是一直深信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黨工。對於鄧小平而言,只有作為達成目標的工具時,人民才具有重要性。
直到毛澤東老朽不堪之際,鄧小平還是對毛澤東卑躬屈膝。他在「偉大舵手」面前無數回自貶身分,尤其是在文革期間,他終於以最大程度的自我羞辱對折磨他的人表達其忠誠之心。儘管鄧小平的長子因為文革而殘疾,他的妻子因而高血壓,其他子女也在窮鄉僻壤受到精神與肉體的苦難,但這都未動搖他對毛澤東的忠誠。人的基本德行如人性尊嚴、驕傲與原則等,對於鄧小平來說毫無意義。自從他年輕時期將一生 投注於共產黨運動起,這些全都不復存在。從那時起,對組織的忠誠戰勝一切情感。誠然就此觀點,鄧小平無異於其他排斥社會傳統基本原則之人。歷經長年的政治生涯,虛偽的變幻無常早已成為他性格中的一部份。雖然鄧小平偶而會冒犯毛澤東並讓他失望,可是毛澤東認為鄧小平深具才幹,並是他最佳門徒並不令人驚訝。鄧小平並非有意要忤逆毛澤東,因為他有時無法探尋出毛澤東的私密慾望。事實上,跟那名試圖以蔑視經濟規律的驚人速度來建構共產主義的毛澤東相比,鄧小平更像是一名馬克思主義者。可是他依然深信中國共產黨已經成功在落後的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這應是馬克思會不以為然的看法 。鄧小平和毛澤東都承認不瞭解經濟事務,然而他跟毛澤東一樣把自己的經濟觀點強諸於黨和社會之上。一九七○年代底與一九八○年代初,鄧小平在毛澤東死後數年所發展出來的改革與開放理論並非他自己獨創出來。這套說法是根植於俄羅斯布爾什維克黨人尼可萊‧布哈林(Nikolai I. Bukharin)其對列寧目的在共產黨控制之下開發市場經濟的「新經濟政策」做出解釋。一九二○年代中期,鄧小平在還是莫斯科共產國際學校的學生時得知這項概念,當他一鞏固權力之後立刻執行這項政策。與此同時,我們也呈現出鄧小平並未在農民之間畫分公社土地。如此激進地揚棄毛澤東集體主義中最沈重的形式屬農民本身的功勞,是他們開始畫分土地。謹慎的鄧小平在此項改革開始一年半之後,才轉向支持此一發展。
鄧小平個性強悍、行事果斷、深具野心且相當殘酷,可是他同時也相當謹慎並保有耐心。因此,鄧小平和毛澤東兩人是系出同門。只要朋友與同僚一在政治上無法滿足鄧小平,他會輕易地拋棄他們,此後再也不把他們放在心上。鄧小平和毛澤東一樣有著堅強的意志,當然也和他一樣擁有領袖魅力。他是操弄人民的巨擘,玩弄陰謀,以華麗的口號誘騙人民。若不使用這些技巧,鄧小平就無法成為領導人,也就無法戰勝覬覦毛澤東接班人大位之人並在黨、國內建立起自己的獨裁領導。
所有前述的特色都使得本傳記與之前鄧小平的傳記和研究大不相同。有兩點異議之處,那些作品都已經過時,因此並非永遠可靠,有數本作品甚至些許超越了傳記的描寫範圍。即便是最為知名的鄧小平研究者傅高義(Ezra F. Vogel)的《鄧小平改變中國》,該書頗具份量也相當詳細,在許多重大觀點上也與本書有所差異。首先,該書並非完整的鄧小平傳記。事實上,那也實在不算是本傳記。傅高義僅僅專注於鄧小平一生九十二年中的最後二十七年。他對鄧小平六十五歲之前的生活鮮有興趣, 對於鄧小平成長期、成為革命家的歷程,還有掌權以及成為毛澤東內部核心圈要員的活動只做了輕描淡寫(八百三十五頁中只有三十二頁)。傅高義以政策分析家的身份寫作,而非以傳記作者或歷史學者的角度;他只對鄧小平在後毛澤東時期的改革感到興趣。第二,傅高義缺少擷取獨特的俄羅斯原始檔案,而這正是我們研究所倚賴的資料,且這對於瞭解鄧小平政治生涯與個人生活又是極其重要的。第三,或許是最重要的部份,傅高義的書並未做多少批判也缺少客觀性。鄧小平本人表示過他一生的功過是好壞各半。這樣的說法要比傅高義和煦的觀點更接近真正的評價。鄧小平和毛澤東同樣犯了許多嚴重的罪行,也要為數百萬人民之死負責。一九五○年代初期,甚至連毛澤東都試圖阻擋鄧小平屠殺過多的反革命份子。一九五○年代末期,鄧小平殘害知識份子;一九七○與一九八○年代,他逮捕甚至殺害異議份子。更別提鄧小平在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天安門屠殺中的責任問題。這也顯露出在中國研究圈中,對於傅高義著作的回應是相當冷淡的。因為對鄧小平採取非批判性與不符實際的正面角度,他們對該書做出恰如其分的批評。《中國經濟評論》前編輯陸建鑫(Pete Sweeney)表示同樣的觀點:「我們期待看到一份對他(鄧小平)的政治想法更具批判性的作品。」
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對於中國在二十一世紀末的歷史中最為重要的政治領袖,本書是唯一一本內容完整又客觀的傳記。
總而言之,我們身為歷史學者的責任是對鄧小平以及那個被他徹底改變的國家建立起鮮明生動的形象。我們並未明確頌揚或苛責鄧小平,正如同我們也未明確褒貶毛澤東。不帶政治性斧鑿的細心讀者肯定能以我們所提出的龐大證據為基準做出自己的結論。我們試圖以當初瞭解毛澤東所有複雜性的方式去理解鄧小平。我們期待本書也能協助讀者更為清楚地瞭解中國的過去、現在以及為來。只要我們不厭其煩地去破解中國的奧秘,是能達成此任務的。本書中,我們的方法是仔細檢視鄧小平,這名中國所生的出色革命家和改革者,且他隨後在漫長政治生涯中也重塑了中國。
ISBN:9789570847796
叢書系列:歷史大講堂
規格:平裝/592頁/17x23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中國史地>朝代史>民國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政治>政治人物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
第九章 北京競賽場
一九五二年七月底,毛澤東將鄧小平調往北京並逐漸把他帶進自己的親信圈中。毛主席愈來愈喜歡這名精力充沛,且還相當年輕的四川人(鄧小平當時四十八歲)。八月七日,毛澤東指派鄧小平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的五個副總理之一。直到當時,其餘四人中還有兩人非共產黨員a。藉由共產黨員鄧小平就任副總理一職,毛澤東發出終結新民主主義的訊號。這個國家旋即進入建構社會主義的新階段。毛澤東也把鄧小平納入中國二十一名最高領導人的名單中,且在預定發行的新版蘇維埃百科全書中也將納入這些人的傳記,這是共產黨世界中相當大的榮耀。
鄧小平帶著卓琳、孩子們、繼母夏伯根以及同父異母的妹妹鄧先群一同前往首都。他們住在一棟離高階領導階層居所中南海不遠的舒適房舍中。只有政治局委員方能住進本為昔日皇宮一區毗鄰著紫禁城的中南海,當時鄧小平尚未進入政治局。
鄧小平的新鄰居是他的老鄉兼老戰友,當時擔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與華北軍區司令員的聶榮臻。聶榮臻非常好客,且燒得一手好川菜。因此鄧小平與家人經常上門「享受免費的美食」與暢飲鄧小平喜愛的烈酒。鄧小平不是酒鬼,可是養成了每天晚餐前必來一杯的規矩。
在一九五二年下半年至翌年上半年中,毛澤東把其他數名地區領導人調回北京,同時也指派他們擔任國家和黨機構的高階職務。政治局委員高崗原先擔任東北人民政府主席,出任國家計畫委員會主席; 饒漱石為中央組織部部長;鄧子恢是農村工作部部長。稍早在一九五○年九月,毛澤東把習仲勳調回北京,起初擔任宣傳部長,之後擔任政務院秘書長。除了習仲勳之外,鄧小平與其他三人都很熟。在權力走廊中,鄧(小平)、高、饒、鄧(子恢)、習這個五重奏被稱為「五馬進京」;其中高崗被稱為「(五馬進京)一馬當先」,因為他是五人之中擁有最大權力者。
毛主席擔心過度的地方分權主義,那是中國歷史上的常見現象,他很快就廢除所有的軍政委員會與黨的地方局。他顯然偏愛將這些昔日地方領導人就近看管,藉由他們來強化中央領導。
ISBN:9789570847796
叢書系列:歷史大講堂
規格:平裝/592頁/17x23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中國史地>朝代史>民國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政治>政治人物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23368?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
留言列表